close

有好多書,譬如《紅樓夢》、《呐喊》、《少年中國》、《圍城》、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……於我真可謂是百讀不厭。北宋哲學家程顥雲:“外物之味,久則可厭;讀書之味,愈久愈深。”此言得之。按我的理解,讀書之美味不僅在於能讀到新的佳作,在於一本本地消受,也在於一遍遍地深味已經讀過的“舊書”,獲得新的感受,新的發見。那樣的閱讀,確實是“愈久愈深”的。往往,覓得一本早年讀過的書,或又發現了一本新的、更好的“舊書”版本,那番喜悅絕不遜於得到若干時下正被熱讀的暢銷書。

這就說明了讀書之樂中的一條真理:好書如同美酒,隨著時間的久遠,越發飄逸出它誘人的醇香。的確,對於書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選擇,每本書,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理解。如同大浪淘沙,那麼多書籍被你讀過,而真正能震撼你、充實你、改變你的,或許就這麼幾本、幾十本去眼袋療程。這些已融入了你的生命的書籍,怎可只讀一遍呢?


朱熹說:“讀書之法無他,惟是篤志虛心,反復詳玩,為有功耳。”正因為如此,我曾為自己列出一份書單,列出嗜書以來曾經借來讀過,至今難忘且又無著的書籍名錄,打算一一搜羅。這是一項耗神費力的工程,卻又勾得我興會淋漓。出差在外,逛書店覓“舊書”是一大要務;到了雙休日,則輾轉於全城大小書店。

三十年前,那本依依不捨交還給大學圖書館的外國名著,竟在一家空間逼仄的小書店裏遇著了;更早些年,中學語文老師高聲吟讀,讓我們淚水盈盈的古典名段,終於在外地一家減價書店裏覓得它深藏的蹤影;連兒時讀過的優美童話,那些第一次讓我寢食難安的文字,也在我執著的尋覓中重現。那已是裝幀精美、頗為時尚的新版本了,但一經翻開,銘刻記憶中的文字撲面而來,捧書的手都禁不住顫抖起來。


畢竟是讀書,而讀書是最忌諱一次性的。這些年來,購書時的我對書籍的選擇已越來越挑剔了痔瘡開刀,其中一條“硬標準”,就是會不會反復去讀它,有沒有藏存價值。也就是說,從購入它時起,我就已打算著反復讀它了,就已希望它能成為“舊書”了。

顯然,在這裏,“舊書”既指舊的好書,也指愛不釋手直至翻舊的新書。“舊書”到手,逐字逐句地緩嚼細嘗,反反復複地溫故知新,那番快感怎可用語言形容!以“百回讀”來計數,是毫不誇張的。

由此想見,興沖沖趕去最終卻兩手空空,必定心懷失落。而一旦不慎購入不可能成為“舊書”的新書,外表惑人而滿紙荒唐的東西,通俗點講,那種沮喪的感覺比丟了錢包更甚。把它留在書架上,半夜醒來,都會有一種骨鯁刺喉的疼痛感。此時,惟有想到近來又已獲得若干百讀不厭的好書,或索性取來它們痛快一讀,方能使心情重新愉悅起來。


英國作家勞倫斯言簡意賅地說過:“讀書的喜悅,得自一次又一次地反復閱讀英文中學。”購書雖是讀書的前奏,而那些讀過的好書、期望能夠反復暢讀的佳作,又成為了一次次進入書店的動力和指引。如此循環往復,讀書之樂彌久,書中真味永醇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iaohuazhong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